镇静催眠药物的合理化使用

发布时间:2024-07-08浏览次数:152

一、镇静催眠药物使用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速发展,老年人群失眠问题愈发严重。据统计,中国老年人群的失眠患病率约为43.90%~53.89%,其中慢性失眠患病率更是高达21.84%。这一庞大的患者群体使得镇静催眠药物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镇静催眠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二、镇静催眠药物的临床作用和使用风险

 1.临床作用

  临床上最常用的镇静催眠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地西泮、劳拉西泮、奥沙西泮、阿普唑仑、氯硝西泮等为代表的苯二氮卓类药物 (BZD),作用于GABA受体,起到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肌肉松弛等治疗效应,以及致遗忘、致成瘾等不良反应,主要适应证包括失眠、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急性酒精戒断综合征、癫痫、肌痉挛及麻醉增强等。另一类是以唑吡坦、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及扎来普隆等为代表的新型非苯二氮卓类药物(nBZD),该类药物具有较强的镇静催眠作用,而缺乏明显的抗焦虑、抗癫痫及肌肉松弛等作用,故目前获批的适应症只有失眠。

短期(通常定义为4周,最多6周)使用该类药物有助于缩短入睡潜伏期及延长睡眠时间,然而,此类药物的疗效7-28天内即呈现显著的衰减趋势,甚至完全消失,而长期使用时的副作用则可能持续存在,并最终引发一系列问题。

 2.使用风险

 短期使用镇静催眠药的不良反应包括镇静、眩晕、乏力、记忆力损害等,可增加交通意外的风险。长期使用镇静催眠药,部分短期使用的不良反应可因机体耐受而消失,但精神运动功能减退和记忆力损害会持续存在,如口齿不清、运动障碍、共济失调、意识障碍等。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跌倒风险增加,从而增加骨盆骨折的风险;且可能和痴呆风险升高有关。此外,大量使用唑吡坦等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可导致躁狂样表现。

最被临床关注的风险是其成瘾性和滥用。长期使用后会导致耐受性增加,突然停药或突然减少使用剂量时会出现焦虑、失眠等戒断症状。且患者会出现失控性使用,在日常行为模式上表现为使用此类药物优于其他活动。

对于老年人而言,此类药物所导致的不良转归更多,包括跌倒、认知损害、呼吸抑制、药物蓄积、影响步态、躯体成瘾、意识障碍等,这些副作用常常被忽视。

、合理使用镇静催眠药的原则

 1.遵守法规

 必须严格遵守《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和《处方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精二药品急诊处方每张不得超过3日常用量;普通门诊处方每张不得超过7日常用量。】【同一患者同一种精二药品只能开具一张处方,为避免患者自行囤积药品,造成不良后果,急诊患者可以在处方药量使用完毕前 24 小时内续方,门诊患者可以在处方药量使用完毕前48小时内续方;注射剂型精二药品可以在处方最后一次量使用前续方。】

 2.联合基础治疗

 应在病因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睡眠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给予最低有效剂量,达到治疗效果。

 3.间断、短期原则

 一般每周服药3-5天,持续时间不超过3-4周,预防依赖/成瘾。

 4.定期评估

 动态评估患者的睡眠状况、药物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减量撤药原则

 根据药物使用时间及剂量决定撤药方案:如每2周减少原剂量的1/4,直至停药;或前2周分别减少原剂量的25%,之后每周减少10%直至停药。

 对于≥65岁的老年人,无论镇静催眠药物已使用多长时间,均建议缓慢减停,可延长减停时间。

 6.禁用或慎用人群

 禁用于重症肌无力、共济失调、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慢性呼吸功能衰竭、闭角型青光眼、中枢神经抑制剂急性中毒者。

 孕妇、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者、重度抑郁症患者等禁用或慎用镇静催眠药物。

四、常用镇静催眠药物的使用方法

      (一)非苯二氮卓类药物(nBZD)

       (1)唑吡坦

 睡前顿服5mg~10mg,用于睡眠起始困难及睡眠维持困难性失眠。主要不良反应包括遗忘、头晕、镇静、头痛、恶心、幻觉及味觉倒错。唑吡坦不规范停药可能出现症状反弹。对于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轻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老年失眠患者较为安全,首先推荐使用。

        (2)右佐匹克隆

 睡前顿服剂量1mg~3mg。用于治疗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性失眠。常见不良反应有头晕、口干、头痛、镇静和味觉异常等。与唑吡坦一样,对于慢阻肺及轻中度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可首先推荐。右佐匹克隆是佐匹克隆的右旋单一异构体,人体对其耐受较好、不容易中毒,而且其对改善睡眠的效果也更好,所以现在临床上更常使用右佐匹克隆。佐匹克隆和右佐匹克隆都有中枢抑制作用,由于起效比较快,所以应在睡前服用。服药后的第2天应谨慎从事一些危险性的动作,比如操作仪器或者是驾驶等。这两种药物都不能与酒精同服。

      (二)苯二氮卓类药物 (BZDs)

 对老年人和患有内科特殊疾病的患者, 不推荐作为治疗失眠的一线药物,长期使用后容易形成依赖,应尽量短期使用,使用前应评估患者适应症及禁忌症情况。

       (1)艾司唑仑

 睡前服1mg~2mg。该药物主要由肝脏代谢,经肾排泄,排泄过程较为缓慢,当肾小球滤过率<30ml/min时慎用。易损伤患者精神运动、认知功能,长期大剂量使用易引发抑郁症状,且一旦停药后会出现暴躁等停药反应,故临床常考虑联合用药。老年人对本药较敏感,开始时用小剂量,并注意调整剂量。

        (2)阿普唑仑

  0.2-0.8mg,常用于焦虑障碍,也可延长睡眠时间。短期使用耐受性好,安全有效; 常见不良反应有嗜睡、头昏、乏力等;长期应用会导致严重的戒断综合征,且超剂量和长期使用容易产生严重的焦虑、烦躁、紧张感及失眠等不良反应。老年人开始时用小剂量,0.2mg/次,睡前服用。

        (3)氯硝西泮

 作为安眠药使用时,一般0.5mg~1mg/次,睡前10min服用。本药的抗惊厥作用强,同时具有抗焦虑作用;口服后1h可达到血药浓度峰值,起效快,能显著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其半衰期长,可在体内蓄积,常见不良反应有嗜睡、头昏、共济失调、行为紊乱、异常兴奋、神经过敏易激惹(反常反应)、肌力减退。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对本品较敏感,应谨慎使用。

        (4)地西泮

 催眠用量2.5mg~5mg,睡前服。该药物具有显著的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和肌肉松弛等作用。其半衰期长,重复给药可在体内蓄积;长期或大量应用非常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常见头晕、头痛、共济失调和震颤等,并存在药物依赖性和成瘾性,在药物骤停后易出现精神障碍。用于老年人的安全性较低,可能引起跌倒,增加外伤风险。目前临床上一般不用于治疗失眠。

五、总结

在遵循《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的前提下,镇静催眠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于改善老年人群失眠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个体化治疗、短期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和定期评估等原则,可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体验。同时,医生和患者都需要对镇静催眠药物的使用保持警惕,确保用药的合理性,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