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出血热?

发布时间:2024-05-22浏览次数:58

出血热又叫做“肾综合征出血热”,或“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类病死率高的疾病,是由汉坦病毒(Hantavirus)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属于可防可控的乙类传染病。我省出血热疫情具有春季(3月—5月)和秋冬季(11月—次年1月)两个发病高峰,全年均有病例报告。

一、出血热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症状。

典型临床经过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潜伏期为7-46天,一般为2周左右。

发热期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黏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二、出血热如何传播

在我国以黑线姬鼠(野鼠型)和褐家鼠(家鼠型)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其传播途径多样化。 

1. 呼吸道传播

吸入带毒鼠类排泄物尘埃形成的气溶胶; 

2. 其他传播方式

接触传播: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被损的皮肤、粘膜接触;

消化道传播:食入含有汉坦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

虫媒传播:通过叮咬而感染,主要媒介为革螨和恙螨;

垂直传播:孕妇感染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三、哪些人更容易得出血热?

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但是主要以近距离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的机会多的人群为主。例如:拆迁区域人群和工业园区工作者、城中村居住人群、驻训部队军人、从事物业维修、仓储、环卫、餐饮及接触实验动物的人员等。

四、如何预防出血热?

1.防鼠灭鼠

通往室内外的下水道、通风管道、线路等道口加设防鼠网,防止鼠窜入;

室内所有向外的孔洞应用水泥砂浆封堵;

在老鼠经常出没的地方摆放粘鼠板、捕鼠笼、灭鼠器等设备,或者是使用0.005%澳敌隆和玉米面、面粉等配制毒饵来诱杀老鼠,但要注意避免伤及儿童。

2.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出血热,是个人预防最有效的办法。对于在高发病区16~60岁人群以及部分特殊职业者如林业工人和野外工作者等,建议接种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

3.做好个人防护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野外尽量穿长裤长衫、不露脚趾的户外鞋,以防被鼠类咬伤,不坐卧草堆;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可能被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

五、出血热的临床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液体疗法和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三早一就”是本病防控和治疗的原则,即“早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就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