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秋冬季传染性疾病防控的健康提示

发布时间:2025-10-17浏览次数:10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近期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加大,流感、支原体肺炎、诺如病毒感染等传染病易发生传播流行。学校作为人员高度密集的场所,传染病传播风险显著增加。为切实保障师生身体健康,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现就做好校园秋冬季重点传染病防控相关事宜提示如下:

一、常见秋冬季传染病类型与症状

1.流行性感冒(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起病急、症状重,常伴随高热(39-40℃)、肌肉酸痛、乏力,传染性比普通感冒强,易引发肺炎等并发症,老人、儿童风险更高。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主要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变异快、人群普遍易感,部分患者症状轻微(如咳嗽、咽痛),但高危人群可能发展为重症,需重点防护。

3.肺炎链球菌肺炎:常继发于流感等疾病,起病急骤,表现为高热、胸痛、咳铁锈色痰,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老人、慢性病患者)易感染,可能引发脓胸、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4.支原体肺炎: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特点是青少年和儿童高发,症状以剧烈干咳为主,发热不明显,病程较长(2-4周),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肺部影像学改变。

4.诺如病毒感染:传播速度快、爆发性强,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成人多腹泻,儿童多呕吐),病程短(1-3天)。

5.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儿童高发,特点是皮疹分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结痂),伴低热、瘙痒,传染性强,痊愈后病毒潜伏体内,成年后可能引发带状疱疹。

6.流行性出血热: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为鼠类,人通过接触带病毒鼠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被鼠咬伤或吸入带病毒的气溶胶而感染。初期症状类似普通感冒,表现为发热、畏寒、头痛、腰痛、眼眶痛、全身酸痛、乏力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面部、颈部和上胸部潮红(“三红”症状),醉酒貌等。

7.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病毒感染所致,以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发热、头痛、食欲缺乏等症状,严重时可累及其他腺体和器官。

8.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人→蚊→人”是其核心传播模式。发热急,以中低热为主,伴畏寒、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等症状,热程多为1-7天。关节痛是显著特征,80%的患者在发病后2-5天会出现皮疹,多见于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等部位。

二、防控措施

1.勤洗手:按照“七步洗手法”,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揉搓双手至少20秒,尤其是在饭前便后、触摸公共物品后。

2.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食物要煮熟煮透。尽量在学校食堂就餐,避免食用校外无证摊贩的食物;不吃变质、过期食品,谨慎食用凉拌菜和海鲜。

3.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保持皮肤清洁;不随地吐痰,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捂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病菌。增加教室、宿舍、图书馆、办公场所等公共场所通风换气次数,及时清理周边环境积水和垃圾。

4.加强锻炼:坚持适量运动,如晨跑、跳绳、打篮球等,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同时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5.免疫接种: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感染风险,降低严重并发症可能,有需要的师生可前往南校区校医院防保科(南楼二层)进行疫苗接种。其中,出血热疫苗为免费接种,全年均可接种,常规保护时效为5年以上;流感疫苗为自费接种,每年9-10月开始接种,常规保护时效为6-8个月。

三、及时就医

若师生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皮疹等疑似传染病症状,应立即前往正规医院就诊。确诊为传染病的患者,需按照医嘱进行隔离治疗。

校园传染病防控,人人有责。让我们携手共进,积极做好秋冬季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共同营造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

医院

20251017